您在区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很谢谢您对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民间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对于传承推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促进中小学美育课程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区自2010年开始就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截至目前共认定3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我区现有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所(渌渚镇中心小学的孝道文化),市级2所(富春四小越剧、湖源中心小学竹纸制作技艺),区级40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高等不同层次,以小学居多数。越剧、剪纸、根雕、龙舞、孝道文化、竹纸、罗隐传说、大头和尚、传统武术、雕版印刷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学校中得到有序传承。
我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专业模式,以中高职院校为主,突出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校企业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是非遗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富阳学院(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2年起引进根雕项目,聘请嵊州根雕大师王建兵、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徐良担任根雕教师。依托园林专业,采取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开展人才培养。2019年9月,在杭州富阳区委区政府推动下,区文广旅体局、区教育局联合在富阳学院内建设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当年12月项目竣工,举行非遗学校揭牌仪式。目前,有根雕、竹纸、古籍装帧、雕版印刷、手工制茶等5项非遗专业课程。2024年,学校计划引进富阳纸伞、越窑青瓷等项目。为了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集聚专业人才,聘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任教和传授技艺,建立名师工作室,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参加师资培训,目前已建立起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
二是课程模式。将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这是富阳区非遗进校园的第二种模式。三桥小学以瓦刻作为教学传承项目,考虑到这一课程对操作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课程从三年级开始进行,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设置不同的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逐渐提炼出了瓦刻教学的五种课型:实录汇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瓦刻欣赏和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以专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参观学习的活动课和以装饰为主的整理课。区教研室于2019年编撰《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富阳民间音乐》,在全区小学普及。2023年编撰出版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为特色的《千年纸乡话富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今年计划在大源镇中学和新登贤明小学开展试点教学。
三是社团模式。学校以成立各种非遗项目的社团,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习得民间传统文化。富阳区许多学校采用了成立社团传承非遗的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万市镇小的大头和尚表演队、银湖小学的舞龙社团、新桐小学跳竹马社团、新登贤明小学传统武术队等,时常被邀请参加文化展示展演,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与展示活动,或者去周边学校交流。
当然您在提案中提到问题确实存在。目前的非遗进校园的工作跟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传承还无法契合,除了富阳学院非遗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余大多以社团课、兴趣辅导课为主,这样的方式确切的说只能是普及知识,真正实效的发挥与初衷还是有一定距离。作为主管部门,在宣传、政策以及举措上也存在不足。
结合提案中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非遗切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文教有序融合发展。
一、加大宣传影响。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公众号以及自媒体平台加强我区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扩大影响力,激发传承动力。
二、强化阵地建设。一方面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节庆节点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区非遗馆、博物馆等文博场所举办展示展演、非遗集市、研学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另一方面结合文化礼堂、景区景点、研学基地(营地),引导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丰富课程设置。
三、推进文教融合。区教育局以富阳学院非遗传承教学为基础,全力做好竹纸特色非遗班的探索实践,同时以“新时代特色学校”选树为抓手,积极鼓励全区中小学校开展符合学校校园文化的非遗项目、活动进校园,并使之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四、加强师资培训。区教育局结合相关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训作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专家进行授课,提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对于非遗的认识,加大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而为非遗传承打好基础。
五、争取政策扶持。计划将推进文教有序融合的扶持政策纳入新一轮的文旅体扶持政策,主要是针对中高职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的扶持,以及毕业生在非遗企业就业给予一定支持,尽力争取政策落地。
您在区政协第十届三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凝聚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瑰宝,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对于传承推广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促进中小学美育课程发展,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教学水平,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区自2010年开始就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截至目前共认定3批非遗传承教学基地,我区现有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所(渌渚镇中心小学的孝道文化),市级2所(富春四小越剧、湖源中心小学竹纸制作技艺),区级40所,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职业高中、普高等不一样的层次,以小学居多数。越剧、剪纸、根雕、龙舞、孝道文化、竹纸、罗隐传说、大头和尚、传统武术、雕版印刷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学校中得到有序传承。
我区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呈现三种不同的模式。一是专业模式,以中高职院校为主,突出非遗技能专业特色,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开展校企业合作,建立名师工作室,是非遗传承的一条有效途径。富阳学院(富阳区职业高级中学)自2012年起引进根雕项目,聘请嵊州根雕大师王建兵、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毕业生徐良担任根雕教师。依托园林专业,采取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开展人才教育培训。2019年9月,在杭州富阳区委区政府推动下,区文广旅体局、区教育局联合在富阳学院内建设杭州富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学校,当年12月项目竣工,举行非遗学校揭牌仪式。目前,有根雕、竹纸、古籍装帧、雕版印刷、手工制茶等5项非遗专业课程。2024年,学校计划引进富阳纸伞、越窑青瓷等项目。未解决师资问题,一方面集聚专业人才,聘请非遗传承人来校任教和传授技艺,建立名师工作室,另一方面选派本校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去参加师资培训,目前已建立起了专兼职结合的师资团队。
二是课程模式。将乡土文化作为校本课程引入课堂,建设校园特色文化,这是富阳区非遗进校园的第二种模式。三桥小学以瓦刻作为教学传承项目,考虑到这一课程对操作要求比较高的真实的情况,课程从三年级开始做,针对不同年级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设置不一样的具体实际的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逐渐提炼出了瓦刻教学的五种课型:实录汇聚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瓦刻欣赏和以作品展示为主的欣赏课、以基本技能练习为主的训练课、以专题拓展为主的创作课、参观学习的活动课和以装饰为主的整理课。区教研室于2019年编撰《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富阳民间音乐》,在全区小学普及。2023年编撰出版以国家级非遗项目竹纸制作技艺为特色的《千年纸乡话富阳》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手册,今年计划在大源镇中学和新登贤明小学开展试点教学。
三是社团模式。学校以成立各种非遗项目的社团,学生们能够准确的通过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习得民间民间传统文化。富阳区许多学校采用了成立社团传承非遗的模式,也取得良好的效果。万市镇小的大头和尚表演队、银湖小学的舞龙社团、新桐小学跳竹马社团、新登贤明小学传统武术队等,时常被邀请参加文化展示展演,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比赛活动与展示活动,或者去周边学校交流。
当然您在提案中提到问题确实存在。目前的非遗进校园的工作跟真正意义上的非遗传承还无法契合,除了富阳学院非遗专业课程的学习,其余大多以社团课、兴趣辅导课为主,这样的方式确切的说只能是普及知识,真正实效的发挥与初衷还是有一定距离。作为主管部门,在宣传、政策以及举措上也存在不足。
结合提案中的建议,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扎实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将非遗切实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文教有序融合发展。
一、加大宣传影响。充分的利用电视网络、公众号以及自媒体平台加强我区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营造社会氛围,扩大影响力,激发传承动力。
二、强化阵地建设。一方面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节庆节点等重要时间节点,在区非遗馆、博物馆等文博场所举办展示展演、非遗集市、研学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另一方面结合文化礼堂、景区景点、研学基地(营地),引导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丰富课程设置。
三、推进文教融合。区教育局以富阳学院非遗传承教学为基础,全力做好竹纸特色非遗班的探索实践,同时以“新时代特色学校”选树为抓手,积极鼓励全区中小学校开展符合学校校园文化的非遗项目、活动进校园,并使之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
四、加强师资培训。区教育局结合相关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培训作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非遗专家进行授课,提升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对于非遗的认识,加大对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进而为非遗传承打好基础。
五、争取政策扶持。计划将推进文教有序融合的扶持政策纳入新一轮的文旅体扶持政策,主要是针对中高职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的扶持,以及毕业生在非遗企业就业给予一定支持,尽力争取政策落地。